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自報家門(三)


印刷傳媒中,以<壹周刊>Book A 的個人專訪,最能反映講究成本效益、視人如財貨的中環價值觀。

<壹周刊>的創辦人黎智英十二歲偷渡來港當童工,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發達之後搞傳媒,喜歡講民主,玩政治動員,卻搞出一份擅長考究家世人脈,迎合中環價值觀,右到不得了的八卦雜誌。两岸三地之中,只有香港的特殊土壤,才能孕育出這種充滿矛盾、近乎精神分裂的人物。

似乎有人忘記了,民主的基本信念,是人天生生而平等,不論貧富貴賤。到底是肥佬黎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人哋熟讀海耶克!),還是成長過程中身份認同出了問題,抑或是生意人項莊舞劍,自己想。較早前,他收購了一位愛新覺羅,本來準備在台灣搞電視台,可惜貝勒爺幹不了幾個月,就下堂求去了。

<壹周刊>Book A 所反映的,是港式大右派的趣味。講到查家宅的仔細以及嚴謹程度,<壹周刊>向來傲視同群。這種查家宅的風氣,始作佣者是鄭經翰時期的<資本雜誌> (Capital)(約 1987-1991),由<壹周刊>(1990 年 3 月創刊)發揚光大,而一眾模仿者包括:財經雜誌、老牌大學校友會刊物、專業團體會員刊物,以及那些以讀書、進修和求職為賣點的免費刊物。

<資本雜誌> 和<壹周刊>的名門望族後人專訪通常會結集出書,裡面有詳盡的家族世系表 (Family Tree)。中環友手執一本,便知道如何做人。

不少資深中環友都有「起底」(查家宅) 的習慣,尤其是從事以下行業的人:政壇官場、銀行金融、地產建築、法律、會計、醫生等。是香港人都知道,這些行業向來是名門望族的集中地,不少 Old Rich 或者幾代從事同一個行業,又或者是同一個家族中有大量的專業人士,在政界、商界以及專業界別建立起深廣的人脈關係,根深葉茂、盤根錯節,再加上他們的打手、擦鞋仔、代理人、無間道(臥底)以及專業僱佣兵,一旦組織動員起來,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陳方安生是一個好例子,根據港大的校友刊物 Convocation Newsletter (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通訊)的報導,她的娘家 (方氏家族) 一共有十六位港大校友,這個數字尚未包括家族成員的另一半(例如:陳太的老公陳棣榮)。讀過張愛玲的都知道,幾十年前的香港大學,比今日貴族得多。從資深中環友的角度看,陳方安生的家庭背景,連同她當官多年所累積的人脈關係,令她成為一個有江湖地位、有利用價值的交易對象。至於陳方安生有沒有好好利用本身的優越條件,那是另一個問題,此處不論。

這種情況跟香港的殖民地背景有關。多得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1842)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在大英帝國的有效管治之下承平一百六十年,當中雖然也有風浪起跌,但是相比起生活於內地、台灣或者南洋的中國人來說,香港人所承受的政治動盪比較少。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治安和社會秩序,完善的基礎建設,英式法制所提供的資產保障、資訊自由,配合從西方引進的現代化管理手法,令不少華人家族企業得以擺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可以安心發展生意,以及全力繁衍子孫 (香港不少富商都三妻四妾)。

為了保障家族的利益,名門望族之間,多年來也通過聯婚或者聯盟,建立起短期或長期的合作關係,互相依靠和合作,藉此減少家族之間的競爭、矛盾和衝突,同時亦可以減少因為政治或者經濟動盪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增加跟港英政府談判和議價的能力。聯婚或者聯盟的目的是共享利益,以及共同建立和分享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當然不一定成功,有時候也會反目成仇的。

有見及此,不少資深中環友都有「起底」的習慣,未搞清楚來者何人之前,即使對方只是小角色,也絕不輕舉妄動,以免得罪了不應該得罪的人、家族或者集團。等到搞清楚來者何人,計算好成本效益之後,才決定用那一種態度跟對方相處。行走中環,這一套是基本功,因為這個地方,從來都是利益集團盤據之地。

小朋友不要罵他們勢利,因為這是客觀現實。香港地少人多,歷史悠久的華人家族企業非常多,上流社會人脈交錯,名門世家之間的關係,以及個別家族之內的利益矛盾(即是宮廷鬥爭),就好像長篇電視劇的劇情般不斷變化,集集有高潮,但是未必合乎常理(小甜甜和震倉哥就是好例子)。資深中環友必須不斷 Update (更新)私人資料庫,才知道如何跟某人相處(例如:談話時有何禁忌?),又或者應該如何押注(例如:應該給二世祖或者姨太太多大的信貸額?)。而九七之後的情況就更加複雜,因為多了一群國產的太子黨和暴發戶,真真假假龍蛇混雜,發達過程牽涉國家機密,要替他們「起底」難度極高。

換言之,行走中環,你的「收風」(收集情報)能力以及人際網絡,會直接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和競爭能力。小朋友讀到這裡,應該明白自己為何進不了投資銀行。不要聽信大學教授的傻話,甚麼英語能力、國際視野,那些都是次要,是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的條件,也是傻教授自己也沒有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看,不管是「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還是八卦雜誌的「專題組/時事組」(狗仔隊的代名詞)針對個別人士進行的「起底」報告,其實是提供了一種廉價以及低層次的「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或者「信貸分析」 (Credit Analysis) 服務,為繁忙的中環友提供參考資料以及社交場合的話題,並非單純「八卦」那麼簡單。對於經常更新投資組合 (Investment Portfolio) 的中環友來說,等到謠言變成事實,化成數字在公司的業績報告中出現,就已經太遲。如果你是中環的銀行家,而你的客戶當中有賭城大亨的四個老婆和十七個子女(截至今日為止),又或者隨時失蹤的國產太子黨、暴發戶,而你的客戶上了八卦雜誌的封面,就算你明知道是半真半假,又或者是當事人的仇家放料,你也不可能不讀吧?最低限度也要瞄一瞄雜誌的封面標題,對不對?

當然,資深中環友要收風,不能單靠八卦雜誌,還要建立起自己的情報網。

想知道何謂「中環價值觀」,又或者想了解資深中環友如何「收風」,請讀左丁山(香樹輝)在<蘋果日報>的專欄<GG 細語>。寥寥數百字,每日網上更新,當中夾雜著廣東話、英文和政治財經術語,有時用簡寫或者諧音稱呼城中名人,小朋友也許不容易明白。讀完之後,你會知道他每天跟誰誰誰在那裡(中環著名食肆、馬會貴賓廳、五星酒店)吃飯,跟他同桌的誰誰誰是那一家大學畢業,讀那一科、有何專長、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嗜好興趣等。你也會知道,飯局中他跟誰誰誰談了誰誰誰,發現誰誰誰跟誰誰誰是同班同學,誰誰誰跟誰誰誰是同一陣營,誰誰誰又跟誰誰誰有何恩怨,誰誰誰在「陞官圖」或者「大富翁」遊戲中的最新行情變化,諸如此類。左丁山每日忙於收集和交換情報,亦忙於展示自己的人脈關係,是不少資深中環友的真實寫照。

講到底,香港人從英國人身上學得最到家的,不是英文,也不是法治,而是階級觀念。在等級森嚴的英國,如何區分 Us and Them(他們與我們),是一門精細的學問。而港式階級觀念向來比英式階級觀念來得簡單直接,又或者應該說是淺薄、粗暴、蠻不講理 —— 香港人是買辦起家,不注重文化底子,也不懂鑑賞品味修養,我們只會把人轉換成數字和標籤,而一切無法量化或者陌生的事物將會被金錢至上以及自我感覺過份良好的買家(僱主)拒諸門外、不屑一顧、惡言相向、任意踐踏。

小朋友可能聽過 HR 這樣說:「我哋係唔會請你呢間大學嘅畢業生,點解?因為我哋係一流嘅國際性企業囉,為咗向高端 (High-end) 客戶提供最優質嘅服務,我哋只會請 LV,而你只不過係 LeSportsac。咁點解我仲要浪費時間 In 你?我哋老闆應酬你哋校長之嘛,你哋大學上個月先頒咗個名譽博士學位俾我哋老闆。拿拿拿,咪話我唔俾機會你啦,依家你試吓說服我,點解我哋有大把 LV 係門口排緊隊,都仲要請你呢個LeSportsac?」(說罷放低個 File,然後反白眼,雙手交疊在胸前,三卡鑽戒閃閃生輝。)

從求職者的角度看,港式求職面試永遠充滿挫折感,甚至是一種制度化的欺凌。如果你出身寒微又拒絕服從主流的話,港式求職面試會令你想死,因為它把你變成「真人 Show」 (Reality Show) 的參賽者。在刻薄勢利的評判眼中,所有社會的錯都會變成你個人的錯,而你必須為自己的種種「缺點」承擔所有責任,並且設法「改過」,否則你會立即被淘汰。

小圖:秦家聰 (Frank Ching) 為李國寶(1939-) 家族所寫的英文傳記。李家於香港的政界和商界極具影響力,曾被譽為「香港最後的貴族」。秦家聰是資深傳媒人,曾任職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駐華特派員。他的太太胡紅玉現任強職金管理局 (MPF Authority) 的主席,之前曾任平等機會委員會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主席,以及 Tom.com 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網上的資料說胡紅玉備受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周凱旋的賞識)。胡紅玉本身是律師,跟民主黨的何俊仁是大學同學,港英時代曾與陸恭蕙一起組織論政團體。一本書引出一大串達官貴人的名字,本人正在示範港式人脈學基本功 —— 「起底」。

參考資料:

龍應台:<香港你往那裡去?>(2004 年 11 月 9 日)
http://forum1.hkgolden.com/view.aspx?message=1717672&highlight_id=54879(繁體版)
這篇文章收錄於<龍應台的香港筆記>(天地圖書:2006)
節錄:中環代表了香港,「中環價值」壟斷了、代表了香港價值: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裡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針。外面的人不會想到,姿態矜持而華貴的中環其實只是香港眾多面貌中的一個而已。這樣的敘述,其實也不正確,因為我很快就發現,香港裡面的人,也有許多人看不見中環以外的香港,也把「中環價值」當作唯一的價值在堅持。

大公網:金溥聰證實與黎智英分手 (2009 年 6 月 20 日)
http://www.takungpao.com:10000/gate/gb/www.takungpao.com/news/09/06/20/_IN-1100633.htm

維基百科:黎智英 (1948-)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8E%E6%99%BA%E8%8B%B1&variant=zh-hk

維基百科:鄭經翰 (1946-)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4%AD%E7%B6%93%E7%BF%B0&variant=zh-hk

維基百科:李國寶 (1939-)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9C%8B%E5%AF%B6&variant=zh-hk

維基百科:陳方安生 (1940-)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3%E6%96%B9%E5%AE%89%E7%94%9F&variant=zh-hk

Convocation Newsletter (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通訊)
Fall Issue 2007 p.61
http://www.hku.hk/convocat/newsletter/07Fall/cNews/07fall-51-64.pdf

香樹輝簡歷(獲中大頒發院士銜新聞稿)
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706/htm/a_alumni_award.htm

獨立媒體:轉貼:香樹輝護法成功獲中大頒發院士銜
原載:<中大學生報>(2007 年四月號)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06469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
明報出版社 2004 年 6 月

Answers.com : Social Capital
http://www.answers.com/topic/social-capital

The Economist: Joining the Club (June 25th 2009)
http://www.economist.com/business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3914661
Summary: Every country has its cliques, whether based on education, social background or spiritual beliefs. Networking websites are booming, but they have not supplanted more traditional business networks. Will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 undermine old networks? In some cases they are weakening. Old-style networks, however, are usually stronger than online ones, and the trust between their members facilitates transactions of all sorts. The old structures will not fall away soon. Online networks make it easier to gather information on firms and their employees, argues Jean-Michel Caye, a specialist in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in Paris. But if you want to influence a big decision or secure a job, he says, “It’s still the old networks that really count.”

延伸閱讀:

香港討論區:面試室的人肉錄音機 (2009 年 6 月 28 日)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0003022&extra=page%3D1
節錄:這是小弟較早前的面試經歷。申請的是新界某間大學的研究所的行政職位。據可靠消息透露(朋友的近親在裡面工作),他們早已內定了 "Successful Applicant" ,今次叫我(們)去面試,純粹是為了做戲,給大學 HR 一個交待。不過我都去見識一下。

24/07/2009

2 則留言:

C+ 說...

博主的才情, 令小妹萬分羞愧.

佩服之餘, 更感激博主願意無償發文, 令吾等孤魂眼界大開.

謝謝博主.

匿名 說...

好文,借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