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成功之道


從來不相信甚麼「成功之道」,市面上大量供應的,不過是「吹水」。「吹水」是港式粵語,可以解作聊天、胡扯、吹牛。

港式粵語有「吹水唔抹嘴」的說法,意思是吹牛吹到口沫橫飛、臉不紅、眼不眨、毫無廉恥、絕無悔意,達到職業騙子的水平。華人社會,很多大老闆和政治人物,都有這種本領。今時今日,最受歡迎的「吹水」題目,應該是發達秘笈、上位捷徑、八十後的向上流動方程式。女裝版,應該是如何嫁個有錢人、二十來歲搞定女人的一生、男人不說但是女人應該知道的,諸如此類。

向來不信這一套。華人社會,潛規則多,這是事實。這些東西,學校不教,也是事實。有些事情,小朋友早一點知道,比遲知道好。但是知道了,不代表一定要依從。如果你不加思索,便盲目依從這些潛規則,可能會令自己身陷險境,無法抽身,死無全屍。那些讀完 Rich Dad, Poor Dad(富爸爸.窮爸爸)(圖左)之後,相信讀書打工無用,於是借錢借到盡,然後辭工,用別人的錢全職炒股炒樓,最後損手爛腳、破產收場、燒炭自殺的香港人,便是好例子。

有些潛規則,必須具備某些先決條件,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舉例:我認識的女人當中,有人成為富商情婦。每次在八卦雜誌見到她的照片,都會想起年輕時的她,因為外表氣質已經有很大的轉變,判若兩人。也有人跟男上司發展曖昧關係,從而得到挑選工作的特權,找到出路之後,立即把男上司拋棄,轉投另一個人的懷抱。她們都是漂亮的女子,先天條件好,在應付男人方面也下過一番功夫,執行的時候計算準確,絕對是成功非僥倖。作為旁觀者,我大開眼界,但是自問無法複製她們的本領,否則東施效顰,只會淪為笑柄。

吹水大學堂

過去由於工作關係,需要對別人說的話抱懷疑的態度,有需要的話,搜集資料,查證真偽。日子有功,培養出一份警覺性。經驗告訴我,越是積極爭取曝光,喜歡跟年輕人分享成功之道的生意人,越有機會是空心老倌,即是拖欠員工工資以及供應商貨款的那種人。如果他或她是上市公司的負責人,很大機會喜歡玩弄財技。這種生意人,近年喜歡到大學演講,向小朋友傳道。

大學要向商界籌款,少不免要向生意人賣賬,收錢前後奉送榮譽學位,同時協助生意人進行「形象工程」,即是扮演「儒商」。學院蛋頭(Egghead)書讀得多,但是欠缺江湖智慧,不懂得如何分辨有良(心)或者無良(心)的生意人,又或者見錢開眼,懶得分辨,於是乎,照單全收,來者不拒。這種情況,在一些歷史較短以及缺乏富貴校友的二三線大學身上,尤其明顯。結果是:大學為了金錢(爭取捐款)或者其他理由(例如:替學生爭取實習機會,跟業界建立合作關係),把入世未深的小朋友往滿嘴歪理的生意人或者名人(例如:藝人和名嘴)手裡送。缺乏人生經驗的小朋友被灌輸大量似是而非的潛規則,後果可以很嚴重。

大學本來是思想交流的地方,因此,有些學院官僚會用言論自由或者學術自由做藉口,不加選擇,不設底線,美其名叫百花齊放。結果是:大學淪為某一方勢力的宣傳平台,某君專用的後勤中心,某個大白象工程的 Special Investment Vehicle (SIV),又或者是進行利益交換和輸送的渠道。如果報應來得夠快,拒絕用腦的學院高層會成為小丑或者笑柄,大學生則慘成填鴨或者棋子。華人社會,大學高層應該向誰人說不,以及如何說不,需要極高的智慧和勇氣,也需要有做烈士的心理準備。今日的香港學術界,醜聞接二連三,具備智慧和勇氣的真正學者,應該不願意來香港出任大學校長,以免腹背受敵,最後慘死於奴才之手。

(註:如果你是香港以外的網友,請上網搜尋以下關鍵字:「港大 818 風波」、「香港大學百週年校慶調查報告」、「龍椅」、「向權貴獻媚」、「浸大民調早洩風波」、「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趙心樹」、「赤化」、「中聯辦」。)

地產界名人的故事

香港的生意人,喜歡替自己編寫勵志故事,然後四處宣揚。

舉例:某位地產界名人(圖右)經常談及他年輕時的上位故事。當年他是辦公室助理,上司叫他影印文件。他把握機會,把文件挑燈夜讀,認為公司的發展方向大有問題,向上司進言,但是上司不理,於是他繞過上司,直接向大老闆提出自己的想法,結果得到賞識。聽起來彷彿是勵志電視劇的情節,其實這樣做是有風險的 ―― 萬一大老闆是個疑心重的人,認為辦公室助理不應該偷看公司的重要文件(怕你會出賣商業秘密給競爭對手),會立即把你解僱。與此同時,你會從此得罪上司,對方怕你會取代他,以後會加倍提防,甚至刻意刁難,試圖迫你離開。換言之,小朋友如果信以為真、照辦煮碗,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世上不會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之道,因為就算兩個人具備同樣的才能與性格,他們的命運也不會百份之一百相同。而所謂世俗標準的成功,關鍵在於你在甚麼時候遇上甚麼人,而時機又比人更加重要。兩個條件相同的人,因此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箇中原因,與個人的才智,沒有必然的關係。華人社會的客觀現實,是歷史洪流中,負責做決定的,不一定是當事人。舉例:1949 年大江大海,閣下的祖父母選擇帶著孩子留在大陸,去台灣跟隨國民黨,還是去英國殖民地香港,日後已經有很大的分別,可以是某個家族生死存亡的關鍵。另一個好例子,是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 1955-2011)。如果他不懂投胎,生於中國,命運會有很大的分別,也許會成為政協委員,也可能因為得罪官府而要坐牢。

所謂時勢造英雄,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敵不過大環境。向來不是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的信徒,不相信美國佬的 Life Coach 或者 Career Coach 那一套,更加不會參加大學主辦的學長計畫(Mentorship Program)。我很怕做明燈,怕自己看不準,害小朋友誤入歧途。自己的事情都說不準,無謂誤人子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適合我的處事方法,未必適合你,所謂「甲之砒霜,乙之醇酒」是也。就算你願意「含笑飲砒霜」,我也不想再增添罪孽。過去在金融機構混飯吃,為了謀生,寫過不少研究報告,算是扮演過明燈。回望往績,如果你信我,都應該死得。小朋友,小心 Auntie!:)

(註:明燈是港式財經術語,是反話,是指那些經常猜錯股市走勢,又或者選錯股票,害死了不少散戶,但是繼續行走江湖,依舊口水花亂噴的股評人。)

經過美化的版本

年輕時做過財經記者,後遺症是對名人有戒心。因為我知道不少生意人的成功之道,都是經過剪輯或者美化的版本,又或者是行(走)運當秘笈,即是生得其時、適逢其會,又或者做壞事沒有被官府捉到,於是自以為很了不起,大搞個人崇拜。至於他們的名氣,可以是用錢買的。主流傳媒樂於配合生意人的需要,是因為收錢之餘可以製造新話題、新名人,有助提供足夠的材料,用來填塞版面和時段。廣東話的說法,是「一家便宜兩家著」(對雙方都有好處)。

一如外表,成功女人的故事,往往比成功男人的故事有更多的修飾,因為當中有不少細節(例如:感情生活)不便公開,而講得出來的,又非常行貨,充份體現三從四德的傳統思想,例如:「其實我很想結婚生孩子的,當女強人不過是為勢所迫,找不到好男人嘛!如果有理想的對象,我隨時都可以放棄事業!」在保守虛偽的中國式父權社會,要討論女人的成功之道,甚麼該說,甚麼不該說,應該怎樣說,很難拿捏得準。(請參考<女人的路>,刊出日期是 2010 年 7 月 10 日。)

舉例:多年前本地某大學曾經邀請三級片艷星(葉玉卿)向市場學系的學生演講,題目是如何推銷自己,結果惹來道德家的責難。本地另一間大學則過猶不及,請來當紅的少女模特兒(周秀娜)跟男教授對談,男學者為了保護自己而刻意扮高深,拋出一大堆艱深的學術詞彙,少女模特兒聽不懂非人話,結果雞同鴨講,現場觀眾(據說七成是某大學的男生)大呼無癮,淪為一場鬧劇,也是公關災難。

書籍封面來源:

圖左:
http://www.babyfishcrystal.com/image/diary/diary070524-01.jpg

圖右:
http://www.hkbookcity.com/image_book/9789889925857.jpg

YouTube 精選:

葉玉卿:<來尋夢>(粵語歌)(1994)(3:39)
(曲:俞隆華/詞:潘偉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N8_-zn8JY
原曲是台語歌<舞女>。葉玉卿是選美出身,加入娛樂圈之後半紅不黑,於是一脫求生,成功轉型之後嫁人上岸。她的兄長葉志銘是生意人,早年做製衣(品牌叫 Bang Bang),後來投資電影和卡拉 OK 。他先後涉足多門生意,據說近年信佛。

朱咪咪:<舞女>(台語歌)(5:37)
(曲/詞:俞隆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omXmPXDlQ&feature=related
朱咪咪是馬來西亞怡保人,在香港唱歌和演戲。她是實力派歌手,年輕時唱酒廊,可以用廣東話、閩南話、國語和英文唱歌,擅長搞氣氛,樂於接受點唱,連粵曲都難不到她,因此甚得年長一輩的歡迎。朱咪咪有演出電視劇和電影,例如:周星馳電影<龍過雞年>(1993),近作:愛情片<月滿軒尼斯>(2010)。

陳小雲:<舞女>(台語歌)(3:31)
(曲/詞:俞隆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VGFqsnVACM&feature=related
這是原唱者的版本。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Rich Dad, Poor Dad>(富爸爸.窮爸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C%E7%88%B8%E7%88%B8%C2%B7%E7%AA%AE%E7%88%B8%E7%88%B8

維基百科:施永青(194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6%B0%B8%E9%9D%92
節錄:施永青(Shih Wing Ching),祖籍中國浙江寧波,上海出生,香港地產代理商人,中原地產的兩位創辦人之一兼董事,免費報紙<am730>主要投資者。

周秀娜廢話連篇科大獻醜
東方日報 2009 年 10 月 8 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entertainment/20091008/00282_001.html
節錄:在書展中憑着噴血寫真和誘人攬枕而成功上位的少女模特兒周秀娜,昨晚在科技大學出席講座,李小良教授與周秀娜對談「解讀周秀娜現象」。整個長達個半小時的講座,兩人毫無交集問非所答,究竟如何「解讀」了周秀娜,大家聽得一頭霧水,簡直是浪費時間和公帑。

大學校長不應依附權貴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原載:壹周刊 2011 年 10 月 27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7.html
節錄:筆者認同大學向外籌款的做法,但不應因此而放低學術尊嚴,甚至以大學的合約和學位作交換。本地大學管治低落,向權貴獻媚,亂頒學位,正正和籌款有關。大學高層成功向大商家取得巨額捐款後,便以為自己很能幹,為大學作出很大貢獻。大學高層的薪酬要與上市公司的 CEO 看齊,要住豪宅和獨立屋,出入五星級酒店,行為表現像「生意佬」和「貴婦」,多於學者。他們一面要享受大學給予工作上的種種自由,又一面要領取商界薪酬,實行攞盡所有好處。

文化僱佣兵的鬧劇:香港公共知識份子的悲哀
作者:林沛理 (Perry Lam)
亞洲週刊十五期 (2009-04-19)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h&Path=3625765052/15ah.cfm
節錄:我常常覺得,陶傑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文化現象,比他所寫的文章要有趣和重要得多。如果陶傑真的如<蘋果日報>所言是「香江第一才子」,那這個「第一才子」的「香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我們應該反省的,是甚麼樣的文化會將名氣(fame)和不名譽(notoriety)等同起來?當一個文化僱傭兵(cultural mercenary)被抬舉為公共知識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名家和權威,這些媒體的評論水平和誠信(integrity)可思過半矣。我不否認陶傑作為一個諷刺作家(satirist)有其份量,但他的文章必須批判性地閱讀。令人扼腕的是香港的名人文化(celebrity culture)已經發展到「只要名人,不要文化」的地步,並且深入社會各階層而內化於香港人的思維之中。早前保安局禁毒處被批評沒有先見之明,找其後涉嫌藏毒的藝人參與反吸毒的公益活動。這令我想到那些中學校長和中文科老師,以至大學和文化機構,為了製造「名人效應」而把學生往滿口歪理的名嘴裏送。

10/02/2012

回覆 21/02/2012 的留言:
Agree. 請參考 2009 年 9 月 25 日刊出的<神佛生意經>。

1 則留言:

Hing 說...

嗯....收到XD

除了富商、知識分子中的名人,我越來越覺得連宗教傳道人都是這種人(比如可以在地鐵站見到其talk show廣告的XD)。

最後可以見到傳道人住在大宅,安享不知所終的奉獻,可算是另類營商。XD